利用“大学生”名义擦边拍视频?官方出手!

时间:2023-12-18 来源:首都教育、网信中国

分享到

近日,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开展“清朗·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”专项行动的通知。

按照2023年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安排,自即日起,开展为期一个月的“清朗·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”专项行动。

专项行动围绕短视频领域多发频发的乱象,集中整治三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:短视频传播虚假信息问题;短视频展示不当行为问题;短视频传播错误观念问题。

其中提到:刻意展示带有性暗示或性挑逗的动作,发布“软色情”“擦边”“泛黄”内容;利用大学生名义制作传播“软色情”信息,进行低俗营销的“色情擦边”行为将被整治。

通知全文如下:

按照2023年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安排,中央网信办自即日起,开展为期一个月的“清朗·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”专项行动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。

一、明确工作目标

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,通过开展专项行动,集中整治短视频领域价值导向失范和不良内容多发等乱象,督促短视频平台强化内容审核制度,全面规范短视频功能运行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,推动形成短视频行业良性竞争环境,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。

二、集中整治三类突出问题

专项行动围绕短视频领域多发频发的乱象,集中整治以下三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:

(一)短视频传播虚假信息问题

1、摆拍制作虚假短视频。摆拍制作并发布涉民生谣言。编造帮扶社会弱势群体情节,消费公众同情心。在突发事件现场摆拍,杜撰虚假情景,散布恐慌情绪。

2技术生成虚假短视频。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编造、拼接内容,违法使用他人肖像和声音进行人脸替换或人声合成,生成虚假短视频。

3罔顾事实篡改造假。对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进行篡改或断章取义。

(二)短视频展示不当行为问题

1“色情擦边”行为。刻意展示带有性暗示或性挑逗的动作,发布“软色情”“擦边”“泛黄”内容。利用大学生名义制作传播“软色情”信息,进行低俗营销。

2打造低俗人设。通过短视频特效和道具,刻意扮丑引流,借“反串”等名义打造低俗人设,无底线挑战公众审美。

3网红恶意营销。网红主播通过不文明互动、非理性表达,不择手段博取流量。滥用影响力煽动粉丝情绪,组织粉丝恶意“灌水”。发布营销假冒伪劣商品信息,误导消费者。

4展示高危行为。发布传播自杀自残、虐待动物等致人身心不适的不良信息。展示高空跑酷、极速飙车等忽视生命安全的高危行为。

(三)短视频传播错误观念问题

1挑战公众认知底线。故意侵害民族风俗习惯,煽动民族仇恨或地域歧视。散布错误婚恋观,故意制造性别对立。

2传播错误价值导向。散布错误事业观,鼓吹不择手段和消极厌世,传播炫富拜金、奢靡享乐等错误价值观。

三、加强短视频平台管理

优化推荐机制。着力解决短视频平台算法价值导向存在偏差、优质短视频呈现不足等问题。优化流量分配机制,防止“重指标轻质量”,片面以点赞率、转发率等量化指标作为流量分配依据。强化平台审核把关。着力解决短视频平台审核机制不规范和审核标准不够全面等问题。防止出现审核过于简单化或一刀切以及人工复审走过场等现象。

四、细化工作要求

1突出工作重点。要坚持问题导向,聚焦短视频领域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,聚焦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,全面落实整治任务。

2注重整治实效。要针对内容共性问题和平台个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,着力规范内容审核,加强算法推荐和流量分配等环节管理,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。

3加大处置力度。专项行动期间集中关闭处罚一批问题严重的违法违规账号和平台,公开曝光一批典型违法违规案例,防止问题反复反弹。

4强化宣传引导。及时向社会发布专项行动整治情况,畅通举报渠道,动员社会广泛参与。

中央网信办秘书局

2023年12月5日

“大学生”拍视频、开直播引热议

今年11月,“大学生”拍视频、开直播的现象,引发关注,多条短视频在网络传播。

据媒体报道,在多个社交平台上,标签为“大学生”等字眼的直播,随时可能被推送到手机上。

相关内容良莠不齐,存在性暗示、擦边球、曝隐私等各种乱象,而直播地点有的在校园、有的在景点、有的在餐厅,更有甚者在寝室和教室……

有的主播为了吸引流量,获得更多打赏,不惜采用穿着暴露、做出性感擦边动作等低俗手段。有的主播无视他人隐私权,在老师、同学不知情的情况下,就随意开启上课直播。还有的主播热衷于深夜在寝室开直播,室友因此备受困扰。

图片来源:小红书

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标签为“大学生”的主播并不一定是学生。

一位从事直播运营工作的人士透露,部分账号明面上是个人运作,实则背后都有公司。

“一些擦边内容容易获得礼物,但也容易被封号,不过封号了再换一个就行。现实中,有不少非大学生打着大学生的旗号去直播赚钱;还有公司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、容易相信别人的心理和直播合同漏洞,用低廉的价格让大学生替公司打工,一旦大学生不想干了,往往面临高昂的违约金。”

而在专业律师看来,如果不是大学生,却用大学生名义进行直播,可能涉及虚假宣传和欺诈的问题。

“主播在没有认证真正身份的情况下声称自己是大学生,可能会误导观众并获取不正当的利益,涉及违反广告法、消保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。直播平台也应当加强对主播的身份审核和管理,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”

校园直播不能没有边界

大学生做网络主播,是提升媒介素养、锻炼新媒体运营能力的一种实践,本身无可厚非。如果运用得当,不仅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一定的经济收益,也能产生正向的社会价值。

有些主播通过“剧透”图书馆、讲座、食堂日常等,能让大家对当下的大学校园生活产生更为生动、真实的认知,激励备战高考的学生向梦想院校进发。

有些主播分享学习方法、科研成果、学术选择、就业方向的“谈话向”内容,能给年轻受众带来知识增量和决策启发。

不过,任何直播都不能超越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界限,大学生直播也绝不该被低俗言行、暴露隐私等乱象“玩坏”,更不能被居心不良者打着“大学生”旗号蹭流量。

因此,如何有针对性地对这类乱象进行精准治理和规范引导,值得我们深入思考。

1、提高大学生主播法律意识

根据我国相关法律,一旦被认定为传播色情信息,就可能会因传播淫秽信息违法;在未经老师、同学同意的情况下开启寝室直播、教室直播等,也涉嫌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肖像权。

而现实中,有的大学生主播守法意识较为薄弱,可能只顾增加热度,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的法律风险。

对此,高校不妨通过开设讲座、展开案例解读等方式,为同学们科普相关法律规定,提醒大学生主播约束自身行为。而对于在教室、寝室、图书馆等不同场景的直播,学校也可以组织公共讨论,让同学们各抒己见,就直播时间、镜头涉及内容等制定合理的社区规则,划定行为边界。

2、提供精准帮助引导举措

排除部分打着大学生旗号吸引流量的主播,真正的大学生直播主要有以下几种动机:

一是经济原因,直播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收益;二是技术原因,当前各种直播手机就能完成,不需要太多成本;三是直播作为媒介可以和受众实时互动,能满足大学生展示自己或者其他心理需求。

在精准分析、找准“根源”后,高校就能为每一个学生主播“保驾护航”:

对于生活确实有困难,需要靠自己赚钱的学生,应进一步完善经济资助制度,让他们可以在不额外兼职挣钱的情况下安心完成学业;

通过教育措施提高学生的新媒体素养,让他们合理使用新媒体。同时,引导学生提高对学业的兴趣,把更多时间投入学业;

持续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需求,让他们可以有效控制直播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;

对参与直播挣钱的学生们,要做好调查,在维权等方面给予支持,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。

3、平台要强化自身监管责任

事实上,直播乱象还与某些平台松散的规则和导向不无关系。如果平台对各类擦边、低俗内容“睁只眼闭只眼”,甚至为了收割流量加大对低俗内容的推荐力度,无疑会助长不正之风,让“大学生主播”等标签被进一步污名化。

如今,通过AI技术和人工甄别的双重把关,以及畅通用户举报渠道,平台及时锁定有问题的直播内容并非难事。对于涉嫌侵犯他人隐私、在直播中打擦边球等账号,平台还需及时出手、亮明态度,该关停的关停,该封号的封号,确保大学生直播不会一路“跑偏”。

大学生直播还有着

更为正向、

​更有社会价值的发掘潜力

不管是平台还是高校都有责任

鼓励大学生主播

向正途行进

避免走入低俗、违法的歧途

责编:曾高 编辑:王杜

来源:首都教育、网信中国

友情链接